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特朗普對撲熱息痛的警告

 

在公共衛生領域,藥物安全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針對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商品名為「泰諾」Tylenol)在孕期使用所可能引發的神經發育障礙風險發出警告,引起輿論熱議。儘管部分醫學界人士批評其言論缺乏「直接證據」,但從最新曝光的公司內部文件來看,這場爭議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一、特朗普的警告

特朗普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孕婦應避免使用撲熱息痛,並指出該藥物可能與兒童自閉症(ASD)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神經發育障礙有關。他的言論雖然引來部分媒體與醫學界的質疑,但其背後的邏輯並非毫無根據。事實上,撲熱息痛的藥品標籤早已提醒孕婦應謹慎使用,這本身就代表藥廠與監管機構對潛在風險有所警覺。

二、醫學界的回應

對於特朗普的警告,醫學界普遍以「尚無直接證據」作為回應。許多專家指出,目前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然而,這種回應在公共衛生領域並不罕見。歷史上,香煙與肺癌、鉛與兒童智力發展、阿斯巴甜與癌症等議題,初期皆遭遇類似的科學質疑,直到累積足夠的統計與生物機制證據後,才獲得廣泛承認。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言論不僅引發醫學界的討論,也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一波反應。2025年9月,美國多位孕婦在 TikTok 上拍攝影片,公開服用撲熱息痛(Tylenol),以此表達對特朗普言論的不滿與反抗。影片中,一位名為 Grace 的準媽媽寫道:「我是一位孕婦,正在服用 Tylenol,因為我相信科學,而不是一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她的影片短短17小時內就獲得超過30,000個讚與30萬次觀看。

這類行為雖然帶有政治色彩,但也反映出部分民眾對科學證據與政治干預之間界線的焦慮與挑戰。然而,在公共衛生領域,情緒化的反應往往無法取代審慎的風險評估。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特朗普的立場,孕期用藥的安全性仍應以科學為依據,並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指導。

三、令人震驚的內部文件

根據《每日傳訊新聞基金會》(DCNF)與多家媒體報導,泰諾的製造商莊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早在七年前就已私下承認,孕婦服用該藥物與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之間可能存在關聯。2018年,該公司旗下楊森(Janssen)製藥部門的美國流行病學總監 Rachel Weinstein 在內部電郵中寫道:「證據的份量開始讓我感到沉重。」她提到曾錯過一批2016年的研究,並與神經科學家討論生物機制的可行性。

更早在2008年,莊生公司就已收到來自醫師與消費者的疑慮,並將其視為「需進一步評估的安全訊號」。2012年,公司高層曾因一位病童家長來信而被提醒注意撲熱息痛與自閉症的潛在關聯。這些文件顯示,企業內部早已對此議題展開討論,卻未向公眾充分揭露。

四、醫學研究中的困境:為何難以證明直接關係?

在醫學領域,證明某物質與疾病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極為困難,原因包括:

  • 倫理限制:無法對孕婦進行隨機分配的實驗來測試藥物風險。

  • 多重變數干擾:基因、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皆可能影響結果。

  • 長期潛伏期:某些疾病需多年才顯現,難以追溯單一原因。

  • 主觀測量困難:自閉症等神經發育障礙的診斷標準具主觀性,研究結果易受影響。

因此,科學界通常依賴「統計關聯性」與「生物機制合理性」來判斷風險,而非絕對因果。

此外,進行這類研究所需的資源極為龐大,包括長期追蹤、跨代樣本、精密分析等,成本高昂。由於撲熱息痛已是全球廣泛使用且具高利潤的藥品,企業缺乏動機主動資助可能揭露風險的研究。這種「利益驅動的沉默」使得科學進展受限,也讓公眾難以獲得完整資訊。

五、最新研究:哈佛大學的警示

2025年8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布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分析全球46篇相關文獻,指出孕婦服用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又稱泰諾 Tylenol)可能提升子女罹患自閉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風險。研究團隊強調,該藥物在孕期使用可能對胎兒神經發育構成潛在威脅,呼籲孕婦在使用前應謹慎評估,並建議採取「最低有效劑量、最短使用時間」的原則。

此研究由哈佛大學與美國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等機構合作完成,並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研究負責人 Andrea Baccarelli 教授指出:「雖然尚需更多研究確認因果關係,但現有證據已足以支持對孕期使用撲熱息痛採取審慎態度。」 

結語: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從特朗普的警告,到莊生公司內部文件的曝光,再到醫學界的審慎回應,這場撲熱息痛風波揭示了公共衛生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微妙關係。雖然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明撲熱息痛導致自閉症,但累積的研究與企業內部的警訊,已足以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正如香煙與癌症的歷史教訓,等待絕對證據往往意味著錯失預防的時機。在風險尚未釐清前,採取謹慎態度、加強研究投入、公開資訊透明,才是對公眾健康最負責的做法。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在科學尚未給出明確答案之前,我們不妨多一分警覺,少一分盲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