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銀行(HSB)與滙豐控股(HSBC)之間的關係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恒生銀行成立於1933年,原為一家本地銀行,專注於香港及華南地區的零售及商業銀行業務。1972年,滙豐首次入股恒生,並於1987年將持股比例提升至超過50%,使恒生正式成為滙豐的附屬公司。多年來,兩者在品牌、系統及業務上保持獨立,但在基礎設施與策略層面上密切合作。
然而,近年恒生銀行面臨一系列挑戰。香港商業地產市場疲弱,加上高息環境及經濟不穩,導致恒生的壞帳急升。截至2025年中,恒生的不良貸款總額達250億港元,壞帳比率高達6.69%。其中包括對本地地產發展商如英皇國際及大鴻輝的貸款。這些問題引起滙豐的高度關注,並促使其重新評估恒生的資產質素及風險管理。
2025年10月,滙豐正式提出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收購恒生銀行餘下股份,並將其私有化。此舉引起市場強烈反應。恒生銀行(股份代號:11)股價即日飆升至約150港元,升幅達26.218%;而滙豐控股(股份代號:5)則下跌至約103港元,跌幅達7.052%。市場普遍認為滙豐支付的溢價過高,尤其是在恒生資產質素惡化的背景下。
從財務角度分析,滙豐目前持有恒生約63.04%的股份,約為1,195,511,509股。恒生總股本約為1,896,134,000股,滙豐需收購餘下的700,622,491股。以每股155港元計算,總收購成本為1086億港元。然而,恒生每股資產淨值僅為83.907港元,滙豐實際支付的溢價為每股71.093港元,總溢價成本為497.87億港元。
此外,滙豐需承擔恒生壞帳中尚未持有部分的風險,即250億港元 × (1 - 0.6304) = 92.4億港元。因此,滙豐的實際經濟成本為溢價497.87億 + 額外壞帳92.4億 = 約590.3億港元。
若以恒生銀行未來每年盈利20億港元計算(此為樂觀估算,已高於過去五年平均),滙豐僅能分享新增持股部分的盈利,即20億 × 36.96% = 7.392億港元/年。以此推算,滙豐需約8年才能回本,前提是恒生盈利穩定且無新增壞帳。
至於協同效益方面,滙豐與恒生早已在多個領域合作,包括電子交易清算(ETC)網絡、強積金(MPF)平台及保險分銷系統。這些合作在滙豐持股63%時已經實現。若私有化後仍維持品牌獨立及營運分離,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規定,兩者仍需遵守獨立合規要求,難以進一步整合後台、產品或客戶服務。因此,除管理層控制外,協同效益空間有限。
綜合而言,滙豐私有化恒生銀行的交易在策略上或許有其長遠考量,例如資本調配靈活性及風險管理集中化。然而,從財務角度來看,高昂的溢價及壞帳風險令此交易回報期長,且不確定性高。市場的即時反應——恒生股價急升、滙豐股價下挫——已反映投資者對此交易的疑慮。
免責聲明:本文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邀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