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美國農民:他們真的那麼絕望嗎?

 

近日在社交平台 X 上流傳一段影片,內容是一位美國大豆農民的訪談。他說道:「我們依賴中國市場,而目前這一季的作物銷售為零。這對我們產業而言是五級警報。我們的價格比巴西高出約 20%,中國因此轉向其他供應商,美國農民和他們的家庭正在受苦。」這段話迅速引起關注,媒體也紛紛引用,彷彿美國農業正面臨崩潰邊緣。

但這樣的敘述,真的準確嗎?還是只是媒體慣用的「斷章取義」手法?

一、斷章取義的問題

首先,這段話來自單一農民的個人經驗,並不能代表整個美國農業的現況。農民並不直接與中國買家交易,他們的作物通常透過穀物收購商或出口商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個別農民無法得知中國是否下單,只能從市場價格推測需求變化。

若中國真的完全停止購買美國大豆,市場價格應會大幅下跌。但事實上,目前大豆價格仍維持在每噸約 1000 美元的水平,顯示需求仍然存在。這說明「零銷售」的說法可能只是個人情況,並不具代表性。

二、即使是真實案例,也可能被媒體選擇性放大

媒體在報導時往往偏好情緒強烈、具衝擊力的個案。即使該農民的困境屬實,也可能被媒體用來推動特定議題,例如批評政府貿易政策、爭取補助、或製造政治壓力。

然而,將農業困境完全歸咎於關稅政策,未免過於簡化。事實上,農民所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貿易摩擦,真正的結構性問題將在後文深入探討。這種「選擇性報導」容易讓觀眾誤以為整個產業都陷入危機,忽略了背後更複雜的經濟結構與多元因素。農業是一個高度分散且多樣化的產業,不能以單一聲音概括全貌。

三、從宏觀角度看美國農業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擁有先進的技術、廣闊的土地與成熟的供應鏈。大豆、玉米、小麥等作物不僅供應國內,也出口至全球各地。

雖然中國是美國大豆的主要買家之一,但美國也在積極拓展其他市場,如歐洲、墨西哥、東南亞等。此外,美國農業具備高度機械化與數據化管理能力,能快速調整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對農作物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變化,人類對糧食、飼料與植物油的基本需求不會消失。因此,儘管報復性關稅政策可能在短期內改變貿易動態,例如中國轉向購買巴西大豆,但這種轉向並不能根本改變全球供需結構。巴西雖然產量龐大,但仍無法完全取代美國的供應角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價格成為調節機制。當某一來源的作物因關稅而變得昂貴,買家自然會尋求其他選項,但整體需求仍在,市場價格會根據供應分布重新平衡。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面臨貿易摩擦,美國大豆價格仍能維持在每噸約 1000 美元的水平,而非崩盤。

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美國農業並非陷入絕境,而是處於一個需要靈活應對的全球競爭環境中。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短期衝擊,但基本需求的穩定性,讓美國農業仍具備強大的韌性與調整空間。

四、美國農民面臨的真實挑戰

儘管整體產業穩健,農民仍面臨不少困難,包括:

  • 氣候變遷:極端天氣影響作物收成,增加風險。

  • 生產成本上升:肥料、燃料、勞力等成本持續攀升。

  • 全球競爭加劇: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農業快速發展,搶占市場。

  •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關稅、協議變動影響出口穩定性。

  • 市場集中化:大型農業企業壟斷出口管道,小型農民議價能力弱。

這些挑戰是真實存在的,但並非無法克服,更不代表整個產業「慘不忍睹」。

五、政府補助的必要性與現況

面對上述挑戰,美國政府持續提供農業補助。2025 年的《美國農業救助法案》就撥款超過 310 億美元,用於市場補助、災害援助與保險計畫。其中大豆農民每英畝可獲得約 29 美元的補助,涵蓋種植與因災害無法種植的土地。

此外,政府也透過價格損失補助(PLC)、農業風險補助(ARC)、作物保險等方式,協助農民穩定收入、分散風險。這些補助並非無條件,而是根據市場價格、產量與風險評估發放,具有政策導向與經濟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農業本身是一種利潤相對較低的產業,遠不如科技、金融等高附加價值領域來得吸引資本。然而,農業卻是國家最根本的命脈之一。糧食安全直接影響國家安全,若一個超級大國無法自給自足,便容易在地緣政治中陷入被動。美國作為全球領導國家,維持穩定且具競爭力的農業體系,不僅是經濟策略,更是國防與外交的基礎。

因此,政府補助不只是對農民的經濟支持,更是對整體國家安全的投資。在全球供應鏈日益脆弱、氣候風險加劇的情況下,保障本土農業的韌性與持續性,是不可或缺的政策選項。

六、農民應積極調整與創新

補助固然重要,但農民自身的調整與創新更是關鍵。以下是幾項建議:

  • 提升生產效率:採用精準農業技術,減少資源浪費。

  • 多元化種植:避免單一作物依賴,降低市場風險。

  • 開拓新市場:尋找替代出口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 永續經營:改善土壤管理、水資源利用,提升長期競爭力。

  • 直接銷售與加工:發展農場品牌、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價值。

這些策略不僅能提升收入,也能強化農業韌性,面對未來挑戰。

七、結語:情緒化報導 vs. 真實韌性

媒體喜歡用情緒化的個案來吸引眼球,但這種報導往往忽略了產業的多樣性與韌性。美國農民並非全然陷入絕境,而是面對挑戰、尋求突破的堅強群體。

他們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自身的努力。與其渲染悲情,不如展現美國農民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美國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