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第61號公告,正式對稀土元素、鋰電池材料、人工石墨負極材料等實施出口管制,並將相關技術列入國家安全範疇。此舉不僅震撼全球供應鏈,更揭示了中國在稀有金屬領域的戰略布局:將其作為地緣政治的王牌,以應對日益緊張的國際貿易局勢。
稀有金屬如鎵(Gallium)與鍺(Germanium),雖然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但在高科技產業中卻不可或缺。它們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光纖通訊、紅外感測器、太陽能電池等領域,是現代軍事與民用科技的基石。中國長期主導這些金屬的提煉與出口,全球對其依賴程度極高。當中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出口時,世界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供應鏈安全與戰略儲備。
一、中國的稀有金屬優勢與出口管制背景
中國擁有全球超過80%的稀土提煉能力,並控制了鎵與鍺的主要出口市場。這些金屬並非直接開採,而是從鋅、鋁、煤等工業副產品中提取,技術門檻高、環保要求嚴格。中國在過去十年中積極投資相關技術,形成了難以替代的產業鏈。
2023年起,中國開始逐步收緊稀有金屬出口,並在2025年全面升級為國家安全層級的管制措施。根據公告,任何涉及稀土開採、冶煉、磁性材料製造、回收技術的出口都需取得特別許可,軍事用途則一律禁止。
這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地緣政治的策略。中國藉此向美國及其盟友施壓,要求在科技與貿易談判中讓步。稀有金屬成為中國的「王牌」,而全球則陷入如何應對的困境。
二、歐美日韓的應對策略
面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歐洲、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迅速展開反制與自救行動。他們的策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 重啟本土回收與提煉能力
以德國為例,該國歷史上曾透過鋅冶煉副產品提取鎵,但因價格低迷與環保法規而停產。如今,德國正重新啟動相關技術,並結合鋁業與鋅業回收流程,提升本土產能。
日本則透過政府補助,鼓勵企業從電子廢料(如PCB板、顯示器)中回收鍺與鎵。韓國則依賴其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建立回收鏈條,從廢棄晶片與光電元件中提取稀有金屬。
2. 建立戰略儲備與供應鏈多元化
歐盟已將鎵與鍺列入「戰略原物料清單」,並要求成員國建立最低儲備量。美國則透過《國防生產法》授權國防部建立儲備,並資助本土提煉技術。
此外,各國積極尋求替代供應來源,如加拿大、澳洲、非洲等地的礦產資源,並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提煉技術。
3. 推動電子廢料回收技術
電子廢料中蘊含大量稀有金屬,成為各國的新興資源。透過機械分離(如磁選、渦電流分離)、化學浸出與高溫冶煉等技術,可從廢棄手機、電視、電腦中提取鎵與鍺。
然而,這些技術需高成本與嚴格環保管理,尤其在美國,由於煤電廠減少,傳統的煤灰回收鍺已不具規模,轉而尋求電子廢料與鋅冶煉副產品作為新來源。
三、美國的挑戰與轉變
美國長期依賴中國供應鎵與鍺,直到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後,才真正意識到供應鏈脆弱性。雖然拜登政府曾將稀有金屬列入「關鍵礦物戰略」,但執行力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本土提煉能力,尤其在高純度鎵與鍺的提煉方面幾乎完全空白。
2025年,川普政府上任後,迅速將稀有金屬列為「國防安全資產」,並簽署行政命令,啟動《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調查,針對進口依賴展開評估。同時,設立「國家能源主權委員會」,統籌稀有金屬的提煉、儲備與貿易政策。
在實際行動方面,美國政府加碼投資 MP Materials,這是一家位於加州的稀土開採與初步加工企業,主要負責生產輕稀土如釹(Neodymium)與鐠(Praseodymium),用於電動馬達與風力發電機。然而,MP 的產能集中在「低階稀土」,並不涵蓋鎵與鍺等高階戰略金屬。其產品多數仍需送往中國進行最終提煉與分離,顯示美國在高純度稀有金屬領域仍嚴重依賴外部供應。
川普政府也祭出100%關稅,針對中國稀有金屬與相關技術,並鼓勵美國企業投資本土回收與提煉設施,包括電子廢料回收、鋅冶煉副產品提取等新興技術。同時,國防部啟動戰略儲備計畫,優先儲存鎵、鍺、銦等高科技金屬,並與加拿大、澳洲等盟友展開供應鏈合作。
這標誌著美國從「被動依賴」轉向「主動防衛」,稀有金屬正式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然而,距離真正建立完整的本土提煉能力,尤其在高純度鎵與鍺方面,美國仍面臨技術、環保與經濟三重挑戰。
四、環保與技術的雙重挑戰
無論是回收或直接提煉,稀有金屬的生產都面臨環保壓力。例如,從煤灰或紅泥中提取鍺與鎵需使用強酸或高溫冶煉,可能釋放重金屬與有毒廢水。電子廢料回收亦涉及有害物質,如鉛、汞、砷等。
因此,各國在推動本土提煉時,必須同步建立環保標準與監管機制,並投資綠色技術,如閉環處理系統、低毒浸出劑與高效過濾技術。
五、未來的全球格局與戰略思維
中國的稀有金屬出口管制與美國的強硬反制,雖然在短期內形成對峙,但真正的突破不在於關稅或儲備,而在於全球如何重塑稀有金屬的供應格局。要「超越川普」的防禦性策略,世界各國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將稀有金屬視為「戰略資源」而非「一般商品」,並建立多元化、高品質的供應體系。
🌍 全球對高純度稀有金屬的迫切需求
隨著人工智慧、量子通訊、太陽能與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對高純度鎵與鍺的需求急劇上升。這些金屬不僅是晶片製造的關鍵材料,更是光電、紅外感測與太空科技的核心元素。低階稀土如釹與鐠雖然重要,但無法取代鎵與鍺在高端應用中的地位。
🔍 除中國外,全球高純度稀有金屬產能仍有限,但技術成熟
目前全球約有10%的高純度鎵與鍺產能分布於歐洲、加拿大及部分亞洲國家,並已具備基本運作能力。這些產能之所以未能擴展,主要是因中國長期以低價主導市場,使其他地區缺乏投資誘因。儘管如此,相關提煉技術早已成熟,真正的瓶頸在於資金投入、政策支持與市場信心的不足。
🏗️ 建廠時間可控,希臘為典範
以希臘為例,該國在2024年啟動稀有金屬提煉計畫,預計2027年達到每年50噸的高純度鍺產能,並具備擴產潛力。這顯示只要有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歐洲國家完全有能力建立獨立供應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 西方與新興市場的合作契機
非洲、東南亞與南美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與勞動力,若能與歐美日韓等技術強國合作,建立本地提煉與回收工廠,不僅能提升全球產能,更能創造「雙贏局面」:
西方提供技術與資金
新興市場提供原料與產地
雙方共享利潤與供應安全
這種模式不僅能分散風險,更能促進全球資源公平分配與環保標準提升。
六. 五年內打破壟斷的可能性
要真正破解中國在稀有金屬領域的壟斷地位,全球必須在未來五年內採取一系列具體而協調的行動。這不僅是技術與產能的挑戰,更是戰略思維與國際合作的考驗。
首先,建立至少五個高純度提煉中心是當務之急。這些中心應分布於歐洲、北美、東南亞與南美洲,結合當地資源與技術優勢,專注於鎵、鍺、銦等高階金屬的提煉與分離。希臘的鍺提煉計畫便是一個典範,其目標在2027年達到年產50噸,並具備擴產潛力,顯示只要有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歐洲完全有能力建立獨立供應鏈。
其次,電子廢料回收技術的投資不可忽視。全球每年產生超過5,0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蘊含大量稀有金屬。透過先進的機械分離、化學浸出與高溫冶煉技術,不僅能回收鎵與鍺,還能減少對原礦的依賴,達成環保與資源安全的雙重目標。
第三,各國政府必須將稀有金屬正式納入國防與科技戰略。這意味著不僅要建立戰略儲備,更要將其視為與石油、天然氣同等重要的資源,納入國家安全架構。美國已透過《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展開調查,歐盟也將鎵與鍺列入戰略原物料清單,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但仍需更強的執行力與跨部門協調。
最後,推動國際合作與儲備制度是打破壟斷的關鍵。西方國家可與非洲、東南亞與南美洲建立「資源—技術—市場」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在當地設廠、培訓技術人員,並共享利潤與供應安全。這不僅能提升全球產能,更能促進公平貿易與地區發展,形成真正的「雙贏局面」。
綜合而言,若全球能在五年內完成上述四大行動,中國的稀有金屬壟斷地位將不再牢不可破。稀有金屬將從「工業副產品」轉變為「戰略資源」,全球供應鏈將迎來重構,科技自主與資源安全將不再受制於單一國家。那麼中國的壟斷地位將不再牢不可破。稀有金屬將從「便宜的工業副產品」轉變為「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全球供應鏈將迎來真正的重構。
結語
當中國將稀有金屬納入「國家安全」範疇,這是其主權範圍內的合理選擇。然而,此舉也勢必引發其他國家的安全憂慮,促使全球重新思考資源分配與科技自主。唯有建立多元、穩定的供應體系,讓稀有金屬在全球間動態流通,才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諧與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