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拜登的1.4兆美元盈餘:好得難以置信

 

引言


當我問某人:「為什麼民主黨的預算提案需要多花1.4兆美元?」對方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場誤解。事實上,拜登的2025財年預算(實際上是在2024年底制定)並不是要多花1.4兆美元,而是宣稱能在十年間減少1.4兆美元的赤字。什麼?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美國財政政策辯論中,拜登政府的2025財年預算提案備受矚目。官方數據顯示,此預算透過對企業和高收入者加稅,以及支出改革,預計在2025至2034年間實現1.4兆美元的赤字減少。這聽起來像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不僅能維持醫療、教育和氣候變遷等福利支出,還能額外增加1.4兆美元的社會福利,同時實現盈餘。然而,這真的可行嗎?本文透過一場深入討論,剖析拜登預算的「1.4兆美元盈餘」為何「好得難以置信」。我們將探討預算預測的不可靠性、高企業稅的邏輯缺陷、福利過度的後果,以及特朗普政策的對比。透過極端情境分析,我們將證明:高稅收加厚福利的模式,終將導致經濟崩潰。

第一節:美國債務危機與預算預測的幻覺

 美國國債已累積至37兆美元,這是預算預測屢屢失準的鐵證。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自1974年以來,其10年預測的準確率僅約27%,平均誤差達15%。以2011年為例,CBO預測2021年債務僅21.3兆美元,並預期2015年出現盈餘;實際上,2021年債務飆升至28.4兆美元,赤字達3.1兆美元。原因在於不可預測事件:COVID-19疫情增加5兆美元支出、烏克蘭戰爭推升油價、利率從3%升至5.5%。這些「黑天鵝」事件,任何預算模型均無法預見。 拜登的1.4兆美元盈餘,正是建立在這種脆弱預測之上。CBO估計,企業稅從21%升至28%可帶來2.8兆美元收入,加上1.4兆美元支出削減,彌補3.2兆美元支出增加,淨減赤字1.4兆美元。即使額外增加1.4兆美元福利,盈餘仍維持不變。然而,歷史證明:預算永遠錯得離譜。15%的誤差率,將使拜登的「盈餘」化為0.5兆美元赤字。37兆美元債務的形成,正是17年累積的1.8兆美元年均錯誤所致。若預算可靠,為何不早在2011年預測COVID?答案顯而易見:預算只是政治宣傳,非科學事實。

第二節:高企業稅的邏輯陷阱——極端情境的啟示

 拜登預算的核心「魔法」,在於高企業稅產生2.8兆美元收入。這引發一個簡單邏輯:若28%稅率有效,為何不升至100%?如此一來,美國可立即清償37兆美元債務,提供全民免費醫療福利,且無失業之憂。作者透過極端情境,完美駁斥此論。 假設企業稅率100%,2024年企業稅收應達2.5兆美元(基於2.5兆美元稅前利潤)。但現實是:稅後利潤為零,企業將立即停止營運。企業不會坐以待斃——蘋果移至愛爾蘭(稅率12.5%)、通用汽車轉往墨西哥(稅率30%)。歷史證據顯示:1970年代英國83%稅率導致企業外逃,稅收下降15%;2012年法國75%超稅導致6萬百萬富翁外流,損失600億美元收入。拉佛曲線(Laffer Curve)證明:稅率超過35%,稅收反而銳減。CBO模型顯示,28%稅率僅產生6500億美元(低於預估),因企業轉移20-30%利潤海外。 更致命的是,高稅抑制投資:每升5%稅率,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5%。若100%稅率,1500萬個與企業相關就業將消失,失業率飆升50%。圖表分析顯示,稅收在30-40%達峰值,100%時歸零。拜登的2.8兆美元收入,已納入動態效應(企業外逃、投資減少),但仍過於樂觀。Penn Wharton模型估計,實際僅2.5兆美元。極端情境揭示:高稅非萬靈丹,而是經濟自殺。

第三節:厚福利的隱藏代價——勞動意願崩潰

 拜登預算允許額外1.4兆美元福利(擴大醫保、兒童稅收抵免),讓人「無需努力工作,即享政府福利」。這聽似天堂,實則地獄。厚福利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福利替代率超過50%時,人們工作意願銳減。數據顯示:丹麥80%福利替代率,平均工時僅29小時(美國38小時);西班牙慷慨失業救濟,青年失業率25%。美國加州與紐約的高福利州,勞動參與率低20%。數學模型簡單:若福利支付20美元/小時,高於最低工資15美元,人們選擇0小時工作。結果:勞動力減少50%,GDP減半,稅收崩潰。 真實案例比比皆是。1970年代瑞典60%企業稅加全民福利,勞動工時降20%,企業外逃挪威,GDP縮水5%,福利最終削減30%。法國35小時工時加5週假,青年失業25%,企業轉移德國,75%超稅一年內廢除。委內瑞拉50%稅加免費醫療,石油企業外逃,貧窮率達90%,醫院空蕩蕩。厚福利的鐵律:初期天堂,5年後地獄。拜登的1.4兆美元福利,將使勞動小時減少20%(CBO估計),稅收流失,福利最終被迫削減。

第四節:特朗普政策的對比——削減而非魔法

 相較拜登的「高稅+厚福利」,特朗普的「一個大而美法案」(OBBBA)邏輯簡單:削減福利1.3兆美元(醫保區塊補助、糧食券),維持21%企業稅,加徵關稅2.8兆美元。CBO估計,淨減赤字0.4兆美元。無需稅率魔法,僅靠削減與關稅,即實現盈餘。 關稅優於企業稅:前者鼓勵本土生產(2018關稅後鋼鐵投資增20%),後者促使外逃。高稅傳遞成本50%給消費者(價格漲0.5%),關稅雖漲價2.3%,但創造50萬製造業就業。特朗普模式:削減福利→人們工作;低稅→企業留美;關稅→額外收入。預算分數:特朗普7.2/10,拜登7.0/10。特朗普無需預測魔法,僅靠已立法削減,即優於拜登。

結論

 拜登的1.4兆美元盈餘「好得難以置信」,因其建立在預算幻覺、高稅邏輯缺陷與厚福利陷阱之上。2011年預測無法預見COVID,今日預測同樣註定失敗。極端情境證明:100%稅率=0收入+50%失業;厚福利=勞動崩潰+稅收枯竭。歷史教訓無一例外:瑞典、法國、委內瑞拉皆以失敗告終。 特朗普的削減+關稅,才是可行之道:無魔法,純邏輯。美國37兆美元債務,非稅收所能解決,而是支出失控。未來10年,無論誰是總統,只要不以強烈意志正視債務問題,美國的國債就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政策啟示:削減福利20%、維持21%稅率、10%關稅,即產生1兆美元盈餘。讀者應質疑一切「好得難以置信」的承諾,堅持簡單邏輯:少花錢、多工作、本土生產。唯有如此,方能擺脫債務泥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