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加州的地位舉足輕重。若將其視為一個獨立國家,加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整體、中國與日本。這樣的成就往往被州政府視為政績,並在公共論述中反覆強調。然而,若深入檢視加州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現況,便會發現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光環背後,隱藏著一系列逐步累積的問題:人口外流、財政赤字、階級分化、非法移民與社會福利壓力,以及效率逐漸下降的隱憂。
一、加州的經濟優勢與歷史基礎
加州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經濟引擎,並非單一政府任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優勢。
地理位置:加州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與多個深水港口,如洛杉磯港與奧克蘭港,使其成為美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
自然資源與氣候:中央谷地的肥沃土地支撐了龐大的農業產業,溫和的氣候也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基礎建設:二十世紀的水利工程、高速公路與大學系統,為後續的工業與科技發展奠定基礎。
創新聚落:矽谷、好萊塢與生技產業,形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創新生態系,吸引資金與人才。
這些因素使加州在長期內保持經濟活力,並成為美國聯邦稅收的最大來源之一。然而,這些優勢並非現任州政府的直接功勞,而是歷史累積的結果。
二、州政府「政績」的爭議
加州政府常宣稱「我們繳納最多的聯邦稅」,以彰顯其對美國的貢獻。但事實上,聯邦稅收是由居民與企業直接繳交給美國國稅局(IRS),並非州政府匯款。加州之所以「繳最多」,只是因為人口最多、收入最高。這種說法在政治上具有宣傳效果,但在財政上並不嚴謹。
真正能反映州政府施政成效的,應是與前一任期相比的經濟表現:例如 GDP 成長率、失業率、貧窮人口比例、財政盈餘或赤字,以及居民滿意度。若僅以「總量」來宣稱政績,便忽略了結構性問題。
三、政府支出與 GDP 成長的「幻象」
GDP 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 G 代表政府支出。這意味著只要政府增加支出,GDP 數字便會上升,即使這些支出缺乏效率。加州近年來擴張醫療、教育與社會福利,短期內確實推升了 GDP,但卻帶來長期的財政壓力。
短期效果:支出增加,GDP 成長看似亮眼。
長期問題:若支出缺乏效率,赤字逐年擴大,債務利息逐漸吞噬財政空間。
現況:加州在 2021–22 年享有盈餘,但至 2025 年已出現約 200 億美元的赤字,顯示「支出拉動成長」的模式難以持續。
這種「糖分式」的成長,掩蓋了效率下降的事實。
四、人口外流與移民補位的困境
另一個顯著問題是人口結構的變化。
中產階級外流:高房價、高稅收與生活成本,使大量中產家庭搬往德州、亞利桑那或內華達等低成本州。
非法移民補位:加州長期以來對非法移民相對寬容,提供教育、醫療與駕照等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勞動力,但多數非法移民集中於低薪產業,稅收貢獻有限。
結構性失衡:高收入者仍留在矽谷或娛樂產業,低收入者依賴福利而難以離開,中產階級卻逐漸消失。
結果是形成「杠鈴型經濟」:一端是極富裕的少數,一端是依賴福利的低收入群體,中間的穩定力量逐漸被抽空。
五、社會福利與效率下降
加州的社會福利政策在全美最為寬廣,涵蓋醫療補助、教育資源與住房援助。然而,當人口結構偏向低收入群體時,福利支出便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稅收不足:低薪勞動者繳納的所得稅有限,難以支撐龐大的福利。
支出增加:福利需求不斷擴張,導致財政壓力。
效率下降:GDP 成長雖然存在,但「每一美元支出所帶來的產出」逐漸減少。
更嚴重的是,部分低收入居民因生活成本過高,即使有福利也難以維持,最終可能淪為無家可歸者。加州的遊民問題因此居全美之冠,成為效率下降的最直接表徵。
六、居民滿意度與社會信任的流失
經濟數字與居民感受往往存在落差。近年來的調查顯示,加州居民的消費信心與滿意度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房價與租金居高不下。
稅收負擔沉重。
公共安全與無家可歸問題惡化。
政府赤字與政策爭議。
這些因素使得「世界第四大 GDP 體」的光環,難以轉化為居民的幸福感。當中產階級外流、低收入群體依賴福利、富裕階層相對孤立時,社會信任與凝聚力便逐漸流失。
七、結論:光環背後的隱憂
加州的經濟成就無可否認,其創新能力與全球影響力仍然強大。然而,若僅以 GDP 總量作為政績宣傳,便忽略了背後逐步累積的問題:
財政赤字逐年擴大。
中產階級外流,人口結構失衡。
非法移民補位但稅收不足,福利支出增加。
效率下降,GDP 成長與居民幸福感脫節。
社會信任流失,遊民問題惡化。
這些問題並非一夕之間爆發,而是逐步累積、漸進顯現。加州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持創新與多元的同時,重建財政可持續性、恢復中產階級的穩定力量,並提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否則,「世界第四大 GDP 體」的光環,終將成為一個掩蓋結構性危機的幻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