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美國政府停擺:醫療改革的契機

 


2025年9月底,美國政府再次面臨停擺危機。由於國會兩黨未能就新財政年度的預算達成共識,聯邦政府部分部門將於10月1日起停止運作。這場政治僵局的核心爭議之一,正是醫療政策,尤其是民主黨要求延續疫情期間的《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補貼,而共和黨則主張削減開支、控制赤字。

民主黨的責任:補貼成癮的政治邏輯

民主黨堅持將延續ACA補貼納入臨時支出法案(CR, Continuing Resolution),聲稱若不延續,數百萬美國人將面臨保費暴漲。然而,這些補貼原本是因應COVID-19疫情的非常措施,並非永久性政策。如今疫情已結束,繼續以「疫情時期」為名要求補貼,實屬邏輯錯亂。

CR的本質,是為了爭取時間進行預算協商,避免政府停擺。共和黨已表達願意透過CR先維持政府運作,再就補貼問題展開談判。但民主黨卻拒絕接受不含補貼的CR版本,等同於拒絕協商、選擇對抗,使政府陷入停擺的僵局。這種行為不僅違背CR的初衷,更暴露出其對補貼機制的高度依賴。

事實上,這些補貼的延續不僅未經全面審視其財政影響,還可能導致醫療資源錯配與成本膨脹。民主黨的立場,反映出一種「補貼成癮」的政治邏輯:以政府資源填補市場缺口,卻忽略了根本性改革的必要。

疫情補貼不是加碼,而是回歸正常

民主黨聲稱若不延續補貼,保費將「上漲」,但這種說法混淆了事實。疫情期間的補貼是臨時性減免,若不延續,保費只是回到原本水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加價」。這就像一位員工在病假期間領取薪資,康復後卻要求繼續領薪而不復工,顯然不合理。

政府若繼續以非常時期的標準制定政策,將導致財政失衡與制度依賴,最終損害整體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換個角度思考:醫療成本為何居高不下?

美國醫療體系長期陷入一個「無限強化循環」:政府增加保險補貼 → 醫療機構提高收費 → 保險公司調高保費 → 民眾負擔加重 → 政府再度加碼補貼。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讓整體醫療成本不斷攀升,形成制度性依賴。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用補貼掩蓋市場失靈,卻未真正處理供需失衡與價格扭曲。補貼越多,醫療機構越無需控制成本;保險公司也缺乏壓力去談判價格或提升效率。最終,政府支出暴增,民眾依然面對高昂費用。

與其一味增加保險補貼,不如深入探討美國醫療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 藥品價格過高:美國藥品價格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缺乏有效的價格談判機制。

  • 醫院收費不透明:手術與住院費用差異巨大,病患難以預估成本。

  • 行政成本龐大:多重保險制度導致繁瑣的報銷流程與高昂的管理費。

  • 醫療人員薪資偏高:醫師與護士薪資高於全球平均,推高整體支出。

  • 市場壟斷:大型醫療集團與藥廠掌握定價權,缺乏競爭。

這些結構性問題才是導致保費高漲的根源。若不從根源著手改革,單靠補貼只會加劇問題,讓醫療體系持續失控。

川普的藥價改革:針對問題核心出招

川普政府已著手解決藥品價格問題,採取多項具體措施:

  • 最惠國價格政策:要求藥廠提供與其他富裕國家相同的低價藥品。

  • 與輝瑞達成協議:讓Medicaid病患以國際基準價購藥,並推出TrumpRx平台供民眾直接購買折扣藥品。

  • 以關稅施壓:要求藥廠調整全球價格結構,減少美國民眾負擔。

  • 鼓勵本土製造:輝瑞承諾投資700億美元於美國製藥產業,提升供應鏈韌性。

這些政策不僅針對藥價問題,更試圖重塑全球藥品定價邏輯,讓美國不再為全球補貼。

解決醫療問題的最後拼圖:供應端改革

若要真正降低醫療成本,政府必須將資源從補貼保險轉向強化醫療供應端,尤其是州政府所營運的公立醫院。這些醫院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能夠根據聯邦政策方向迅速調整服務模式與資源配置,成為政策落地的最佳平台。

透過擴建與升級州立公立醫院,政府不僅能提升基層醫療覆蓋率,更能推動制度性創新,例如:

  • 培育醫療人力:增加對醫學院的資助、擴充住院醫師名額,緩解醫療人力短缺問題,確保未來有足夠的醫師與護理人員應對人口老化與慢性病挑戰。

  • 引入遠距診療與AI輔助診斷,提升效率與可及性。

  • 強化急症與慢性病分流機制,優化資源使用。

  • 建立透明收費制度,減少民眾對醫療費用的不確定感。

更重要的是,當政府將資源集中於公立醫院,而非補貼保險公司,將迫使私營醫院面對真正的市場競爭。他們必須選擇:

  • 降低成本以吸引價格敏感型病患

  • 提升服務品質以建立差異化定位,吸引願意支付更高費用的客群。

這種競爭不僅能促進整體醫療品質提升,也能打破目前由保險公司主導的定價壟斷,讓醫療回歸「以病患為中心」的本質。

供應端改革的核心,不在於單純擴張,而在於建立一個具備政策導向、技術創新、人力培育與市場競爭的多元醫療生態系。唯有如此,美國醫療體系才能真正走出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

解決醫療問題的最後拼圖: 減少需求端

除了擴充供應端,政府亦應積極推動減少醫療需求的策略,讓民眾在未病之前就開始管理健康,減少不必要的就診與資源浪費。

  1. 提升自我健康意識:透過教育與宣導,鼓勵民眾主動關注自身健康狀況,改變「有病才看醫生」的被動心態。

  2. 拒絕垃圾食品:推動營養標示、課稅政策與健康飲食補助,減少糖分與高脂飲食的攝取,降低慢性病風險。

  3. 增加運動量:建設社區運動設施、鼓勵企業推行員工健身計畫,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4. 定期身體檢查:補助基礎健康檢查,讓民眾能早期發現潛在疾病,減少急診與住院需求。

  5. 資源分流與優化: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確保真正需要醫療資源的病患能優先獲得照顧,避免輕症佔用急症資源。

  6. 科技輔助自我照護:推廣健康管理App、遠距診療與AI症狀分析工具,讓輕症病患能在家自我處理,減少不必要的門診。

英國在疫情期間的做法正是典範:對於輕症COVID患者,政府鼓勵居家隔離與自我監測,並提供遠距醫療支援。這種策略不僅減少醫療系統負擔,更提升民眾自我照護能力,建立更具韌性的公共健康文化。

結語:危機即是轉機

美國政府停擺雖令人擔憂,但也提供了重新審視醫療政策的契機。與其陷入補貼爭議,不如趁此機會推動結構性改革。唯有從供應端著手,提升效率與公平,才能打造真正可持續的醫療體系。

川普已在藥價改革上邁出關鍵一步,下一步應是全面重構醫療資源配置邏輯。政府不應只是支付者,更應是制度設計者與供應者。這場停擺,或許正是醫療改革的最佳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