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社會福利應保障基本需求,而非無止境地追求「尊嚴」

 

在現代社會中,「尊嚴」常被用作擴張社會福利的道德理由。然而,這種抽象概念若不加以界定,容易成為無限索求的藉口,模糊了福利制度的初衷——保障基本生存需求。本文主張:社會福利應以滿足基本生活為限,尊嚴的更高層次需由個人努力取得。

一、福利的本質:安全網而非生活方式

社會福利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協助弱勢群體渡過困境,避免陷入飢餓、無家可歸或健康危機。例如美國的EBT(電子福利轉帳)制度,提供低收入者基本 食物補助。然而,當福利被用來購買龍蝦、牛排、能量飲料等奢侈品時,社會開始質疑其合理性。

這些現象雖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但多屬個案,並不代表大多數受助者的行為。然而,它們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當福利超越基本需求,是否仍合理?是否會削弱人們自力更生的動力?

 a woman checking a cart full of luxury food like lobster, wine, and a lot of junk foods

二、以馬斯洛需求理論重新定位福利角色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供一個清晰框架:

  1. 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所——由福利直接保障。

  2. 安全需求:穩定、免於恐懼——福利制度提供基本保障。

  3. 歸屬與愛:人際關係、社群——需個人參與。

  4. 尊重需求:成就 、自我價值——無法由福利提供。

  5. 自我實現:潛能發揮、人生意義——完全仰賴個人努力。

由此可見,福利制度最多只能協助達到第二層次。若將「尊嚴」視為第四層或更高層次的需求,則應由個人透過工作、貢獻與自我成長來實現,而非依賴政府補助。

Generate an imag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but instead of a pyramid, depict it as a staircase. Show a person starting from the second level and ascending upwards.

三、尊嚴的相對性與濫用風險

尊嚴並非絕對標準,而是相對於環境與文化。例如,美國的福利受助者雖面臨社會標籤,但至少免於飢餓與暴力;相較之下,某些非洲地區人民甚至無法獲得基本食物與安全保障。從全球視角看,美國的福利制度已提供相當程度的尊嚴。

Generate an image comparing a fat US child with a thin African child

然而,當「尊嚴」被無限擴張為享有選擇權、奢侈品、甚至不工作也能維持舒適生活時,它便成為一種「道德鴉片」,麻痺了責任感與社會公平。這不僅可能導致資源濫用,也削弱了公共信任。

四、以限制激發動力:自由應建立在自立之上

真正的自由與尊嚴,應建立在個人努力與自立之上。當福利制度過於寬鬆,反而可能削弱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透過限制福利用途,例如僅限購買基本食材(米、牛奶、雞蛋等),可促使人們將「 更好的生活」視為努力的目標,而非政府的責任。

這不代表否定同情心,而是強調:同情應激勵人們向上,而非讓人安於現狀。

Generate an image of people cheering as a runner crosses the finish line of a race course, without any text.

結語:尊嚴應由努力而來,福利應回歸初衷

社會福利的目的,是保障基本生存,而非滿足所有欲望。尊嚴若無明確界限,將成為無止境的索求。唯有將福利制度聚焦於基本需求,並鼓勵個人透過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尊嚴,才能建立一個公平、負責且有希望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