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於2025年與英特爾(Intel)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透過CHIPS法案資金,聯邦政府取得英特爾9.9%的股權。這不僅是一場資本操作,更是一場結合地緣政治、國防安全與科技創新的戰略賭局。
CHIPS與科學法案原本設計為補貼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協助企業建設晶圓廠、推動技術創新。然而,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選擇將部分資金轉為股權投資,改變了補貼的本質與策略方向。這筆8.9億美元的資金不再只是一次性支援,而是轉化為聯邦政府對英特爾的長期持股與戰略參與。
與傳統補貼不同,這種模式讓政府以折扣價格取得英特爾9.9%的股權,並在未來有機會獲得穩定的股息回報。這不僅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也讓政府在財務上具備實質利益,成為一種「投資型補貼」的新典範。
此外,透過持股,政府能在不干預企業日常管理的前提下,確保英特爾的發展方向與國家戰略一致,特別是在AI、國防晶片與先進製程節點(如18A與14A)的推進上。這種模式類似主權基金的操作方式,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或挪威的石油基金,政府不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長期利益的共享者。
這場由補貼轉向持股的政策轉型,展現出美國政府在科技競爭中的新思維:不再只是「給錢」,而是「共擔風險、共享成果」,以更靈活且具回報性的方式推動本土晶片產業的崛起。
英特爾在過去十年面臨製程落後與市場競爭壓力,尤其在AI晶片領域被NVIDIA與AMD超越。然而,透過政府資金與戰略方向的支持,英特爾得以加速其18A與14A製程節點的研發,並推出如「Jaguar Shores」等AI推論平台,瞄準資料中心與軍事應用。
此外,英特爾成為國防部可信任的晶片供應商,支援武器系統、衛星通訊與網路安全。這不僅確保了穩定的訂單來源,也讓英特爾在出口武器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符合美國對外軍售的技術標準與安全要求。
在2025年初,特朗普曾公開批評英特爾執行長譚力博(Lip-Bu Tan),質疑其與中國科技界的關係,甚至一度要求其辭職,引發輿論震動。然而,在白宮的一場面對面會談後,局勢出人意表地發生了變化。特朗普不僅撤回批評,還公開讚揚譚的領導能力,稱其「故事令人驚嘆」,並表示「他是美國需要的那種企業家」。
這場轉折背後,反映出特朗普一貫的用人哲學:他評價人才,不是看出身、背景或外界印象,而是看實力與執行力。譚力博雖然出生於馬來西亞,曾在亞洲科技圈活躍,但他在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驗與對技術創新的堅持,最終贏得特朗普的認同。
譚也展現出與政府合作的高度意願,承諾英特爾將優先支援國防晶片、AI平台與先進製程節點的發展,並確保技術自主與供應鏈安全。這種態度與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促成了後續的股權投資與政策支持。
這段關係的演變,不僅是政治上的和解,更是美國科技政策與企業領導層之間的深度整合。特朗普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方式,使英特爾得以在風口浪尖上重新定位,成為美國科技主權的核心支柱之一。
特朗普政府的投資策略雖然創新,但也伴隨風險。若英特爾無法在製程技術上超越台積電與三星,或AI平台未能取得市場份額,政府的股權可能面臨貶值壓力。然而,這場賭局的潛力遠超財務層面,因為半導體產業本身就是國家安全的核心。
晶片是現代武器、通訊、金融與基礎建設的神經中樞。在戰爭或地緣衝突時,若依賴外國供應鏈,將可能導致系統癱瘓或情報外洩。因此,美國政府必須確保晶片製造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不只是經濟競爭,更是國防戰略。
事實上,全球主要國家皆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支持本國晶片產業。中國透過「大基金」扶持中芯國際與華為;韓國政府為三星提供稅收優惠與土地資源;歐盟也啟動「歐洲晶片法案」,力求技術自主。美國若不積極介入,將在全球科技競賽中落後。
此外,晶片產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研發一個新製程可能耗資數十億美元,失敗即可能導致企業重創;但若成功,則可壟斷市場、掌握定價權。這是一場「贏者全拿」的競賽,勝者不僅獲利豐厚,更能主導全球科技規則。
因此,特朗普政府選擇投資英特爾,不只是押注一家企業,而是押注美國在AI時代的科技主權與國防安全。這場賭局雖然充滿不確定性,但其戰略意義與潛在回報,足以改變美國未來十年的科技格局。
這場投資不只是財務操作,更是美國科技政策的轉型象徵。政府不再只是補貼者,而是成為戰略合作夥伴,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分享成果。英特爾的成功與否,將成為美國能否在AI時代維持領先地位的試金石。
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中,他推動了一系列具爭議性的政策,涵蓋國家安全、經濟結構、產業佈局與政治制度等多個層面。這些政策雖然在國內外引發激烈辯論,但也逐步勾勒出一條「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路線圖。
在安全層面,特朗普強化邊境管控、擴大國防預算,並推動科技自主,確保關鍵基礎設施不受外國依賴。晶片產業作為國防與數位基礎的核心,自然成為政策重點之一。
在經濟層面,他推動「去全球化」與「再工業化」,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並透過稅收與補貼政策吸引企業投資本土。英特爾的晶圓廠擴建計畫正是這一策略的代表成果。
在產業層面,特朗普政府不再以自由市場為唯一原則,而是採取「選擇性干預」,針對具戰略價值的領域(如AI、半導體、能源)進行資源集中與政策引導,試圖重塑美國的產業結構。
在政治層面,他挑戰既有官僚體系,強調「結果導向」與「效率優先」,並透過人事任命與行政命令加速政策落地。這種風格雖然引發爭議,但也讓政策執行更具速度與力度。
這些政策的交織,使科技與國策不再分離,而是形成一種「戰略融合」的治理模式。英特爾的轉型與政府的投資,正是這一模式的縮影。若能成功,美國不僅能在技術上重奪主導權,也能在全球格局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