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丹麥政府召見美國駐哥本哈根外交官,原因是有報導指出與特朗普政府有關的美國人士在格陵蘭從事秘密影響行動。這一事件再次揭示格陵蘭在地緣政治中的敏感地位,也突顯出丹麥在保護其自治領土方面的能力不足。面對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擴張與奪取資源的野心,格陵蘭的未來不再只是文化與自治的議題,而是關乎經濟生存與安全保障的抉擇。
格陵蘭雖屬丹麥王國,但地理位置上與丹麥本土相距逾三千公里。這種「地方性問題」使得丹麥在軍事部署與緊急應對上顯得力不從心。丹麥國防部長曾坦言,王國多年來忽視了對北極地區的投資與監控。在俄羅斯加強北極軍事存在、美國強化北極戰略的背景下,格陵蘭若繼續依賴丹麥,恐將成為地緣競爭的犧牲品。
美國對格陵蘭的興趣並非新鮮事。特朗普總統曾公開表示希望購買格陵蘭,雖然遭到丹麥與格陵蘭政府拒絕,但美國在格陵蘭的軍事與情報活動持續進行。美軍在格陵蘭的皮圖菲克空軍基地(Pituffik)早已成為北極防衛的重要節點。美國的存在不僅提供即時的安全保障,也代表著潛在的經濟投資與基礎建設支援。
格陵蘭目前每年依賴丹麥約五億美元的補助,但這筆資金遠不足以支撐格陵蘭的長期發展。格陵蘭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與漁業潛力,若能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將有機會吸引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發展基礎建設、旅遊業與科技產業。美國企業對格陵蘭的資源開發早有興趣,唯有政治穩定與安全保障,才能吸引長期資本進駐。
雖然格陵蘭有高比例民眾支持獨立,但獨立並不代表自給自足。若脫離丹麥而未建立穩固的國際合作,格陵蘭將面臨經濟崩潰與安全真空。獨立後的格陵蘭若無美國的支持,極可能成為俄羅斯影響力滲透的目標。因此,獨立不應是孤立,而應是通往更強大夥伴關係的橋樑。
格陵蘭可參考美國與帛琉、馬紹爾群島的「自由聯合協定」模式,保留內政自主權,同時獲得美國的外交與防衛支援。此模式不僅保障格陵蘭的文化與政治獨立性,也能確保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安全與經濟穩定。在美國的支持下,格陵蘭可望建立自己的北極防衛部隊,並與美軍進行聯合演訓,強化區域威懾力。
隨著格陵蘭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島內也逐漸出現一批主張深化與美國關係的政治團體與民間運動。他們不僅質疑丹麥的防衛能力,更積極推動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與安全合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年輕世代主導的「格陵蘭未來聯盟」(Greenland Future Alliance),該組織主張仿效太平洋島國的自由聯合模式,與美國簽訂長期協定,確保格陵蘭在獨立後仍能獲得軍事保護與經濟援助。他們強調:「我們不想成為丹麥的附庸,也不願成為地緣競爭的孤島。美國是我們的安全保險,也是我們的發展夥伴。」
此外,格陵蘭議會內部也出現親美派系的擴張趨勢。部分議員公開呼籲重新審視與丹麥的關係,並主張應邀請美國參與格陵蘭的基礎建設、能源開發與教育合作。這些聲音在年輕選民中獲得廣泛支持,反映出格陵蘭社會對未來方向的深層焦慮與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親美團體並非盲目擁抱美國,而是以務實態度尋求平衡。他們主張在文化與內政上維持格陵蘭的自主性,同時在外交與防衛上與美國建立制度化合作。這種「選擇性聯盟」的思維,正逐漸成為格陵蘭政治的新主流。
親美政治勢力的崛起,不僅改變了格陵蘭的內部政治格局,也對丹麥構成壓力。丹麥若無法提出具體的安全與經濟承諾,格陵蘭可能在未來數年內正式啟動與美國的雙邊協議談判,甚至走向自由聯合或準獨立狀態。
格陵蘭的未來不應由丹麥或美國決定,而應由格陵蘭人民自主選擇。但選擇的前提是清楚現實:丹麥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與發展機會,美國則是唯一能在經濟與安全上提供雙重保障的夥伴。格陵蘭若要在北極新秩序中立足,必須勇敢走向與美國的戰略聯盟,以確保自身的繁榮與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