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原本是一場音樂與文化的盛會,旨在促進歐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升溫,這場音樂競賽逐漸被捲入政治漩渦,成為各國立場與價值觀的投射場。從烏克蘭的勝利到以色列的爭議,Eurovision 的舞台不再只是旋律與燈光的交織,而是政治與藝術的交會點。
🎤 從音樂競賽到文化外交:Eurovision 的歷史軌跡
自1956年創辦以來,Eurovision 由歐洲廣播聯盟(EBU)主辦,初衷是促進戰後歐洲的團結與和平。各參賽國每年派出代表演唱原創歌曲,透過評審與觀眾投票選出冠軍。隨著參賽國家擴展至東歐、澳洲甚至以色列,Eurovision 的影響力早已超越音樂本身,成為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
這場競賽不僅是音樂的比拼,更是國家形象的展現。從瑞典的流行節奏到土耳其的民族融合,Eurovision 成為各國傳遞文化訊息與政治立場的舞台。
🇺🇦 烏克蘭的勝利:音樂中的抵抗精神
烏克蘭自2003年參賽以來,三度奪冠,分別是:
2004年 Ruslana《Wild Dances》:融合民族元素與現代節奏,象徵烏克蘭在橙色革命後對民主的渴望。
2016年 Jamala《1944》:訴說克里米亞韃靼人遭史達林驅逐的歷史,引發俄羅斯強烈反彈,卻獲得歐洲觀眾的情感共鳴。
2022年 Kalush Orchestra《Stefania》:原為獻給母親的歌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觀眾票數壓倒性支持。
烏克蘭的勝利不僅是音樂上的肯定,更是政治立場的表達,展現出藝術如何成為抵抗與認同的語言。
🇮🇱 以色列的爭議:2025年的分裂與對立
2025年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第69屆 Eurovision,再次將政治議題推上風口浪尖。以色列代表 Yuval Raphael 演唱《New Day Will Rise》,雖然獲得觀眾票數最高的297分,但評審僅給予60分,最終屈居亞軍,敗給奧地利的 JJ。
更具爭議的是,奧地利冠軍 JJ 在賽後接受訪問時公開表示希望「下屆比賽不要有以色列參與」,雖然事後收回言論,但已引發軒然大波。
隨著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持續,至少五個國家(西班牙、愛爾蘭、斯洛維尼亞、冰島、荷蘭)公開表示若以色列參賽,將抵制2026年在維也納舉行的 Eurovision。
其中,西班牙作為「Big Five」之一,其退出將對比賽財務與公信力造成重大衝擊。西班牙文化部長更直言:「不能讓以色列在國際舞台上正常化其行為。」
與此同時,丹麥與德國則持相反立場:
丹麥公共廣播 DR 表示,只要以色列遵守規則,就不支持其被排除。
德國總理 Friedrich Merz 更強硬表示:「若以色列被排除,德國也將退出比賽。」
這種分裂反映出歐洲在以色列議題上的政治混亂與價值觀衝突,也讓 Eurovision 的投票制度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 投票制度的公平性:媒體與觀眾的質疑
Eurovision 的投票制度由兩部分組成:專業評審團票數與觀眾票數,各佔總分的 50%。每個參賽國都會提交兩份獨立排名:
每個參賽國都設有一個由五位音樂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負責對所有參賽歌曲進行排名。這些評審的個人意見會被轉換成固定分數(12、10、8...),佔該國總投票的50%。
一份由該國觀眾透過電話、簡訊或官方 App 投票產生,代表民意。
每份排名都會轉換為固定分數:12、10、8、7、6、5、4、3、2、1 分,分別給予前十名。最終總分是兩者加總後的結果。
這種制度設計原意是平衡「專業判斷」與「民意熱情」,但在2025年卻出現極端落差:以色列代表 Yuval Raphael 獲得觀眾最高票(297分),卻只拿到評審的60分,導致無法奪冠。根據公開數據,她在評審票中僅排名第14名,只有阿塞拜疆給予最高分,而觀眾票則是全場第一。
這樣的結果引發多方質疑:
為何以色列能獲得如此高的觀眾票數?是否存在組織性投票或外交動員?
評審是否受到政治壓力或偏見影響?是否刻意壓低分數?
評審制度是否仍具代表性與透明度?是否應改革?
有評論指出,以色列可能透過社群動員影響觀眾票數,但這種策略並非特例,幾乎所有參賽國都會進行類似宣傳。真正值得關注的,或許不是誰動員得更成功,而是制度是否能公平反映民意。
此外,2025年新增的「全球觀眾票」制度,讓非參賽國的觀眾也能提前24小時參與投票,進一步擴大了民意的參與範圍。雖然這項改革提升了全球觀眾的參與度,也讓各國有更多機會透過社群與媒體進行宣傳動員,但這種現象本身就是制度所鼓勵的結果,而非某國的特殊操作。
真正的爭議在於:評審團人數極少,卻擁有固定分數的高權重;當少數人的政治立場或偏見足以抵銷數百萬觀眾的選擇時,制度的公平性與公信力就值得重新檢視。Eurovision 是否能在文化與政治張力之間維持透明與平衡,成為了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 藝術的界線:政治是否綁架了創作?
Eurovision 一直強調「非政治性」,但現實卻不斷打臉這一原則。從俄羅斯被禁賽到以色列的爭議,藝術創作已無法完全脫離政治。
當藝術作品成為政治立場的載體,主辦方與觀眾都面臨抉擇:是堅守藝術的純粹,還是接受其作為社會反映的工具?
🗳️ 11月的關鍵投票:歐洲的政治分裂是否將定調 Eurovision?
歐洲廣播聯盟(EBU)已宣布將於11月舉行特別投票,決定以色列是否能參加2026年比賽。這場投票不僅是技術性決策,更是對歐洲政治立場的表態。
若以色列被排除,可能引發德國等國的反制;若繼續參賽,則可能導致多國抵制。無論結果如何,Eurovision 的藝術性都將被政治所綁架。
🧨 結語:當旋律不再純粹,歐洲的混亂是否已無可挽回?
Eurovision 曾是音樂與文化的慶典,如今卻成為政治立場的戰場。從烏克蘭的勝利到以色列的爭議,從觀眾的熱情到評審的冷漠,這場比賽已不再只是藝術的展演。
歐洲的政治分裂與價值衝突,正透過 Eurovision 映照出來。11月的投票將成為關鍵時刻,決定這場音樂盛會是否能回歸初心,或將永遠被政治所綁架。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藝術是否還能在政治的陰影下自由歌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