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ta Thunberg,曾被譽為全球環保運動的象徵人物。這位當年僅十五歲的瑞典少女,憑藉一塊寫有「為氣候罷課」的紙牌,在瑞典國會外靜坐,引發全球青年對氣候危機的關注。她堅持不搭飛機、不食肉、不購買新衣,以身作則,成為「Fridays for Future」運動的靈魂人物。短短數年間,Greta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學生,蛻變為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痛斥世界領袖的「環保少女」。
然而,2025年的Greta,已不再是單純的環保倡議者。她參與了一項名為「Global Sumud Flotilla」的加沙援助船隊行動,試圖突破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海上封鎖,運送麵粉、藥品等物資。此舉不僅引起國際關注,更導致她被以色列拘留並遣返歐洲。Greta在社交媒體上高呼「Crush Zionism」,並聯署文章指控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進行「種族滅絕」。這些言論使她的形象從「環保少女」轉變為「反以色列行動者」,引發廣泛爭議。
Greta的轉變不僅體現在理念上,行動上亦出現矛盾。她曾堅持不搭飛機以減少碳排放,但此次被遣返時卻乘坐飛機返回歐洲;她過去反對過度資源消耗,但援助船隊動用數十艘船隻,每艘載有大量物資,燃料消耗遠高於她以往的低碳原則。
更值得注意的是,援助物資的運輸方式亦引起爭議。以「Global Sumud Flotilla」船隊跨越地中海運送物資,雖然象徵性強烈,但效率與環保效益卻遠低於一般商業貨運。根據物流專家估算,若改為由希臘直接派出一艘大型貨櫃船前往加沙,不但可節省高達80%以上的燃料消耗,亦能一次性運送數倍於船隊總量的物資,減少碳排放之餘,亦更貼近加沙地區每日所需的糧食與藥品供應。
相比之下,船隊所運送的物資雖然具象徵意義,但實際數量有限,遠不足以應付加沙每日超過200萬人口的基本需求。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運輸方式,與Greta過往主張的「低碳、高效、可持續」原則背道而馳。外界因此質疑:Greta是否仍是一位環保行動者?抑或已成為政治運動的代言人,其行動更重象徵與立場,而非實質效益?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援助行動背後的資金來源與組織背景。根據以色列外交部公開資料,船隊由「Popular Conference for Palestinians Abroad (PCPA)」協助組織,而該組織被指為Hamas的海外分支。船隊領袖Zaher Birawi曾與Hamas高層合照,亦曾參與2010年Mavi Marmara事件。船隻由西班牙公司Cyber Neptune擁有,而該公司亦被指與Hamas有關聯。儘管Greta否認與恐怖組織有聯繫,但她與Birawi的合照曝光後,仍引起外界強烈質疑。
這些事件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環保運動是否已不再純粹?是否已被政治勢力滲透,成為達成地緣政治目的的工具?Greta的行動,不論出於真誠或被操控,都反映出一個現實——環保議題容易引起共鳴,容易吸引媒體注意,亦容易被利用。當環保分子開始介入政治衝突,他們的行動便不再只是為地球,而可能是為某些勢力服務。
「因勢利導」成為新一代環保運動的特徵。不少NGO、社運人士,甚至國際組織,都被指收受來自特定政權或利益集團的資金,推動某些議題,打擊某些政策。例如反核能、反天然氣管道、反基建項目等,表面上是環保,實際上可能是地緣政治操作。
以俄羅斯為例,雖然歐盟自2022年起積極推動能源去俄化,但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2024年歐盟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及管道天然氣進口量仍上升18%,總支出高達230億歐元。有能源研究機構指出,俄羅斯透過資助某些歐洲環保團體,間接推動反對核能與天然氣基建項目,令歐洲能源政策更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例如,反對德國「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的運動,雖然以環保為名,但部分活動背後資金來源曾被質疑與俄羅斯能源利益有關。
此外,歐盟內部亦出現政策分裂。匈牙利與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雖然獲得豁免繼續進口俄羅斯原油,但實際上進口量不減反增,違反歐盟制裁初衷。匈牙利甚至威脅否決延長對俄制裁,以換取繼續通過烏克蘭輸送天然氣。呢啲例子反映出,環保議題已不再純粹,而是成為地緣政治博弈嘅工具。
Greta的轉變,只是眾多例子之一。當環保運動被政權或利益集團滲透,理念就可能變成手段,行動亦可能偏離初衷。作為公眾,我們有責任審視每一場運動背後嘅資金與動機,唔好被表面嘅道德包裝所誤導。
總結而言,Greta Thunberg從一位堅持原則、以身作則的環保少女,轉變為介入中東政治、被指與恐怖組織有聯繫的行動者,反映出環保運動的複雜性與脆弱性。當理念遇上現實,當原則遇上資金,環保不再是純粹的道德選擇,而是一場政治博弈。作為旁觀者,我們亦應重新思考:我們所支持的環保運動,是出於真誠,還是精心包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