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及亞洲地區,毒蛇雖不常見於都市,但於郊外遠足或農村活動時仍有機會遭遇。了解毒蛇咬傷的應對方法與基本知識,能在關鍵時刻保命。
如何辨識毒蛇
辨識毒蛇是預防咬傷的第一步。毒蛇常具有以下特徵:
頭部呈三角形,與頸部明顯分界
眼睛瞳孔呈垂直裂縫(如貓眼)
鱗片顏色鮮明或有警戒斑紋(如眼鏡蛇的頸部花紋)
香港常見毒蛇包括:眼鏡蛇、金環蛇、青竹蛇等。若不確定蛇種,切勿靠近或嘗試捕捉。
遇蛇時的應對方式
若在野外遇蛇,應保持冷靜,切勿驚慌奔跑。正確做法包括:
緩慢後退,避免突然動作
不要挑釁、驅趕或嘗試捕捉
若蛇在住宅或營地附近,應聯絡漁護署或專業捕蛇人員處理
若蛇有攻擊跡象,可用背包、衣物作為盾牌阻擋,但仍以撤離為首要目標。
被咬後的急救處理
毒蛇咬傷後,應立即採取以下步驟:
保持冷靜,減少活動以降低毒液擴散速度
咬傷部位保持低於心臟高度
不要使用止血帶、冰敷或切開傷口吸毒
若安全可行,拍攝蛇的照片供醫護辨識
立即送往急症室,並告知醫護人員蛇種或外觀特徵
時間至關重要,最佳治療時間為咬傷後四小時內。
毒液與抗蛇毒血清知識
蛇毒是一種複雜的蛋白質混合物,依蛇種不同可分為:
神經毒素:影響呼吸與神經傳導(如金環蛇)
血液毒素:破壞血管與凝血功能(如青竹蛇)
細胞毒素: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如眼鏡蛇)
抗蛇毒血清(Antivenom)是由動物體內製造的抗體,可中和毒液。血清需針對特定蛇種製作,故辨識蛇種有助於選擇正確血清。香港主要醫院通常備有常見毒蛇的血清,但罕見蛇種可能需調配或轉送。
毒蛇咬傷雖危險,但只要掌握正確知識與應對方式,便能大幅降低風險。保持警覺、冷靜應對,是每位戶外活動者的必備技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