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全國免費大學:理想背後的缺陷

 Create a theme photo that visually combines Zohran Mamdani and the concept of free education. Include Mamdani's likeness in a thoughtful, progressive setting—such as a university campus or classroom—surrounded by symbolic elements like open books, graduation caps, and diverse students. The image should convey hope, access, and reform, without any text. 

祖赫蘭·馬 姆達尼(Zohran Kwame Mamdani)在其2025年紐約市市長競選中所主張的一項核心教育改革理念提出的全國免費大學政策,在政治語境中無疑是一種吸引年輕選民的進步主張。此政策的核心理念是讓所有人都能無障礙地接受高等教育,藉此打破階級壁壘,促進社會流動,並提升整體國民素質。對於許多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而言,免費大學象徵著一條通往更好生活的道路。然而,這樣的理想構想在現實操作層面卻面臨諸多挑戰,甚至可能導致教育體系的失衡與社會資源的浪費。

首先,免費大學政策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過度擠壓。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種高成本的社會投資,不僅需要大量的師資、設施與行政支援,更需要長期的品質維護與課程更新。若人人皆可免費入學,勢必導致入學人數暴增,而現有的教育資源卻無法即時擴充以應對需求。這將造成師資短缺、課堂人數過多、教學品質下降等問題,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畢業能力。

其次,免費制度可能削弱學生對教育的責任感與投入度。當學費不再是個人負擔時,學生可能缺乏對學習的敬重與自律,導致重複修課、延畢甚至中途輟學的情況增加。這不僅浪費了公共資源,也降低了整體教育效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投資,應該伴隨風險與回報的意識。若完全由政府承擔成本,則個人對學習成果的責任感將被稀釋,進而影響整體社會對教育的認知與價值。

再者,免費大學政策可能引發社會階層間的矛盾。並非所有人都選擇或適合走高等教育的道路,許多基層工作、技職領域同樣需要大量人力與技能。若社會普遍將大學教育視為成功的唯一途徑,則可能貶低非學術職業的價值,導致技職人力短缺與社會功能失衡。更甚者,若所有人都擁有大學學歷,則學歷本身將失去原有的區分功能,造成「學歷通膨」,使得求職競爭更加激烈,反而不利於青年就業。

此外,免費大學政策在財政上也難以長期維持。高等教育的成本龐大,若由政府全額負擔,勢必需要大量稅收支撐。這對於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的納稅人而言,可能造成不公平感,尤其是那些從事基層工作、技術職業或已自行負擔學費的群體。他們可能質疑:為何要為他人接受教育買單?這種財政負擔與社會公平的矛盾,將成為政策推行的最大阻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免費大學政策可能導致教育機構的成本失控。當學費由政府支付,學校可能缺乏節制支出的動力,導致行政膨脹、設施過度建設、課程重複設置等現象。若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績效評估機制,則公共資源將被浪費於低效或無效的教育活動,最終損害整體教育體系的可持續性。

此外,不同大學之間的費用差異也會引發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若政府以固定補助標準支付學費,則高學費的大學可能獲得較多資源,而低學費或地區性學校則可能被忽視。這將加劇教育資源的集中化,使得名校更強、弱校更弱,進一步擴大教育不平等。

在某些共產主義或高度集權的國家中,雖然大學教育是免費的,但入學名額與科系選擇往往由政府分配,學生無法自由選擇志向或職涯方向。這種制度雖能有效控制教育成本與人力配置,但卻犧牲了個人自由與創造力。在民主社會中,若試圖複製此模式,勢必引發價值觀上的衝突與制度上的不適應。

綜合而言,全國免費大學政策雖具理想性,能夠提升教育普及率與社會公平,但在實際操作上卻面臨資源分配、財政負擔、教育品質、社會結構與個人責任等多重挑戰。若未能妥善設計與配套,則可能導致教育體系失衡、社會資源浪費與公共信任流失。因此,與其追求全面免費,不如思考如何在保障弱勢群體教育權利的同時,維持教育的品質與效率,並尊重多元職涯選擇與社會分工。

教育不應只是理想的投射,更應是現實的回應。唯有在理性與理想之間取得平衡,方能建立一個真正公平、高效且可持續的教育制度。馬姆達尼的構想雖充滿善意,但若未能正視其背後的制度性風險,則終將淪為一場無法落地的政治幻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