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特朗普的關稅策略:難道加值稅不是更直接嗎?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貿 易自由化似乎成為主流。然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期間推動的關稅政策卻逆勢而行,引發廣泛爭議。許多人批評關稅最終是由美國民眾承擔的。如果真是如此,為何特朗普總統選擇使用關稅,而不是採取其他更直接的稅收方式?這種看法表面合理,卻忽略了關稅的真正功能——它不僅是財政工具,更是經濟戰略、產業保護與國際談判的槓桿。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論證,特朗普的關稅策略不僅合理,而且在特定情境下遠比加值稅更具效果與靈活性。

關稅與加值稅的本質差異

加值稅是一種普遍適用於所有商品與服務的消費稅,無論是本地生產或進口商品皆須繳納,具有中立性與穩定性。相較之下,關稅則是針對進口商品所課徵的稅項,具有選擇性與針對性。這種差異意味著,關稅可以作為政策工具,針對特定國家、特定產業或特定商品進行調控,而加值稅則無法達成此目的。

特朗普政府正是利用關稅的多重功能,對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課徵高額關稅,藉此達到多重目的:一方面保護美國本土產業,另一方面也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對方在貿易協議中讓步。例如,針對歐盟出口至美國的鋼鐵與鋁產品,特朗普政府曾加徵25%與10%的關稅,直接衝擊歐洲製造業,並促使歐盟重新評估其貿易策略

此外,必須理解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型經濟體之一,其市場規模賦予其在國際貿易中極大的影響力。2024年美國進口總額高達4.1兆美元,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涵蓋範圍廣泛,數量龐大。這種龐大的進口需求使得美國在與出口國的談判中,具備類似「主要客戶」的地位。就如同企業中的大客戶對供應商擁有更高的議價能力,美國也能透過課徵關稅來施加壓力,迫使出口國在政策或貿易條件上做出讓步。這種策略性運用關稅的方式,正是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維持主導地位的手段之一。

關稅如何改變市場動態

當政府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時,整個市場的供應鏈便開始出現動態轉移。首先,面對新增的成本壓力,供應商往往被迫壓低價格,以維持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若供應商無法有效降價,進口商便會尋求其他選擇,例如轉向關稅較低的國家採購,甚至改用本地生產的替代品。

這種行為促使全球供應鏈重新配置,目的是盡可能避開高關稅所帶來的成本負擔。供應商、進口商與零售商之間的價值鏈因此被迫調整,以尋求最小化關稅影響的策略。這種調整可能涉及更換供應來源、改變物流路徑,甚至重新設計產品結構。

但這種避稅式的供應鏈重組並非無限可行。當市場已無法再進一步降低關稅負擔時,最終的成本將不可避免地轉嫁至國內消費者。價格上漲成為無法迴避的結果,消費者雖需承擔部分由政策引導所產生的成本,但這也促使產業升級與供應鏈重塑,為長遠競爭力奠定基礎

以稀土元素為例,這類材料廣泛應用於高科技產品如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與軍事設備,而全球供應極度集中在中國。在美中貿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導致稀土價格飆升。由於其他國家無法即時提供替代來源,美國企業只能承擔更高的成本,最終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這種情況正好說明了當供應鏈無法再調整時,關稅的負擔便會直接反映在市場價格上。

然而,這種壟斷並非不可打破,只是時間問題。美國企業正積極尋求供應鏈自主化的解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MP Materials(股票代碼:MP)。該公司擁有美國唯一的大型稀土礦——加州的 Mountain Pass,並已投入近十億美元擴建產能,從原料提煉到磁鐵製造,打造完整的本土供應鏈。近期更獲得美國國防部四億美元的投資,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以加速稀土磁材的生產。

MP 的擴產行動不僅是商業策略,更是地緣政治與產業安全的回應。隨著美國逐步建立自己的稀土加工與分離能力,未來全球稀土供應將不再完全依賴中國,市場動態也將隨之改變。這顯示出,雖然關稅短期內可能造成成本上升,但長期而言,它也可能促使產業結構重塑,打破壟斷,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體系。

保護本土產業與就業

美國長期面臨製造業外移、工人失業的問題。廉價的中國商品雖然降低了消費者成本,卻也導致美國本土企業無法競爭,進而關閉工廠、裁員甚至破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是針對這一問題,透過提高進口成本,讓本地商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例如,美國鋼鐵業在關稅實施後出現復甦跡象。根據2025年第二季財報,印第安納州的Steel Dynamics公司營業收入成長了39%,調整後EBITDA增加了19%;而北卡羅來納州的Nucor公司預估第二季獲利將是前一季的四倍。同時,克里夫蘭的Cleveland-Cliffs也創下鋼鐵出貨量新高,並宣布擴大對汽車產業的供應

此外,根據市場分析,美國鋼鐵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在2025年達到76.9%,高於2023年的75.3%,顯示出產業活動的回升。而在2018年首次實施鋼鐵關稅後,美國鋼鐵進口量曾一度下降25%,有效減少外國競爭壓力

這些數據顯示,關稅不僅是稅收工具,更是產業政策的一環,能夠有效促進本地經濟活力,帶動工廠重啟與就業回升。雖然部分下游產業可能面臨成本上升的挑戰,但整體而言,關稅政策在短期內確實為美國製造業注入了新的動能。

抑制過度消費與資源浪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美國,廉價進口商品往往導致民眾過度購買、不加思索地消費,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負擔。根據統計,美國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約4.9磅的都市固體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全國每年總量高達2.9億噸,其中超過50%最終被掩埋於垃圾掩埋場。此外,美國家庭平均每天丟棄約1.3磅食物,反映出消費過剩所帶來的實質浪費。

關稅提高了商品價格,間接促使消費者更謹慎地做出購買決策,減少非必要消費。這種「冷卻消費」的效果,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引起不滿,但長遠來看有助於建立更可持續的消費文化,並促使企業提升產品品質與創新能力,擺脫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

更進一步,全球過度消費行為被認為是導致92%溫室氣體排放、資源枯竭與廢棄物產生的主因。美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型經濟體,其消費模式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透過關稅調控進口商品,不僅能抑制過度消費,也有助於減緩環境壓力與資源耗損。

作為國際談判的槓桿

關稅的另一項重要功能,是作為外交與國際談判的工具。在與歐盟的談判中,美方透過加徵關稅,迫使歐盟在汽車、農產品與技術標準等領域展開對話,甚至在部分產品上達成零關稅協議。這種策略雖然強硬,但在國際政治中卻屢見不鮮,尤其當一國希望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爭取更有利地位時。

相較之下,加值稅無法針對特定國家或商品進行調整,缺乏靈活性與針對性。若美國僅依賴加值稅,將無法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維護自身利益,也無法對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反制。

財政收入與稅制平衡

有人認為,若關稅只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不如改用加值稅更為簡便。然而,事實上關稅收入可以補充政府財政,並在某些情況下成為降低其他稅率的基礎。例如,若關稅收入穩定,政府便可考慮降低所得稅或企業稅,減輕民眾與企業負擔。

此外,關稅收入具有外部性——它來自外國商品的進口,不直接增加本國民眾的稅負,在政治上更容易獲得支持。這也是許多國家同時採用加值稅與關稅的原因,兩者並非互斥,而是互補。

關稅作為減少國債的有效工具

部分政治人物主張,關稅不僅能保護本國產業,還能作為政府收入來源,用以減輕美國龐大的國債負擔。例如,特朗普總統曾表示,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政府可獲得大量資金,進而「大幅度償還國債」。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最新預測,若現行關稅政策持續執行,未來十年美國聯邦赤字將減少高達4兆美元。其中包括3.3兆美元的主要赤字縮減,以及因減少借貸而節省的7000億美元利息支出。這些數字尚未納入因國內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稅收增加,意味著關稅對財政改善的潛力可能更為可觀。

儘管關稅可能對消費者物價與貿易流動造成短期影響,但從財政角度來看,它是一項能夠直接增加政府收入的政策工具。若政府能有效控制支出,關稅收入將有助於減輕美國龐大的國債壓力。

維護公平貿易與主權

長期以來,許多國家對美國出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藉此保護本地產業並取得貿易優勢。例如,印度對美國出口的紡織品、珠寶與海鮮課徵高達50%的關稅,而歐盟則對美國農產品與科技產品設有多項技術性貿易壁壘。這些政策使得美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不對等競爭,形成長期貿易逆差與產業壓力。

面對這種不對稱的貿易環境,美國政府推動「互惠原則」(Reciprocal Tariffs),旨在平衡貿易條件,建立更公平的國際貿易秩序。透過課徵對等關稅,美國不僅能夠回應他國的貿易壁壘,也能重新掌握談判主導權,保障本國產業與就業。

以日本為例,其對進口稻米課徵高達778%的關稅,目的在於保護本地農民與維持糧食安全。美國亦有類似考量,關稅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主權的象徵。透過關稅,美國能夠自主決定哪些產業需要保護,哪些商品應該限制進口,而不受外部壓力左右。

這種政策自主性,是加值稅無法提供的。加值稅雖然制度簡單,但缺乏針對性與戰略性,無法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關稅則能根據地緣政治、產業結構與國家利益進行靈活調整,成為美國維護經濟主權與公平貿易的重要工具。

結語:關稅不只是稅收,更是戰略

特朗普的關稅策略雖然引起爭議,但其背後的邏輯與效果不容忽視。關稅不僅能保護本土產業、促進就業、抑制過度消費,更能作為國際談判的槓桿與財政平衡的工具。相比之下,加值稅雖然制度簡單,但無法達成上述多重目標。

因此,關稅不應被簡化為「加值稅的替代品」,而應被視為一項具有多層次功能的政策工具。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美國若要維護自身利益與經濟安全,關稅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