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挑戰「我們都是非洲人」的理論

 近年來,「人類源自非洲」的理論已成為主流學術界廣泛接受的觀點。根據考古學、體質人類學以及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科學家普遍認為現代人類(Homo sapiens)約於二十萬年前起源於非洲東部,並在約六萬年前開始向世界各地遷徙。此理論被稱為「源出非洲」(Out of Africa),主張現今所有人類皆可追溯至非洲的共同祖先,甚至有人戲稱「我們都是非洲人」。

支持者引用大量基因證據,包括粒線體DNA與Y染色體的分析,指出全球人類的基因變異皆可回溯至非洲某一族群。此外,非洲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如「露西」,亦被視為人類演化的重要證據。從演化樹的角度來看,非洲似乎是人類的「主幹」,其他地區則為分支。

然而,儘管此理論在學術界佔據主導地位,卻並非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我們都是非洲人」的說法雖簡潔有力,但在邏輯推演、證據分佈與統計模型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一、化石分佈與統計模型的矛盾

根據空間統計模型,若某物種由一個中心點向外擴散,其遺跡應呈現「中心密集、邊緣稀疏」的分佈模式。然而,考古發現卻顯示,非洲以外地區如中亞、東亞、印尼等地反而出土了大量古人類化石,例如北京人、爪哇人等,而非洲本身的化石分佈並不如理論所預期般集中。

若非洲真為人類唯一的起源地,為何沿途地區如印度、緬甸、泰國等地的化石發現極為稀少?爪哇人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遠早於現代人類,但其遷徙路線卻未留下明確遺跡,形成一段「空白地帶」,令人質疑遷徙路徑是否如理論所述。

二、冰河時期與遷徙能力的矛盾

「源出非洲」理論的支持者常以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為理由,解釋早期人類如何由亞洲大陸遷徙至爪哇島。然而,冰河時期的氣候極端,生存條件惡劣,早期人類尚未掌握火、語言、社會組織等文明基礎,難以進行長距離遷徙。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人類更可能選擇留在熟悉地區求生,而非冒險穿越未知地帶。

更重要的是,從地理與統計角度來看,非洲至印尼的遷徙路線橫跨超過10,000公里,途中需穿越多重地形障礙,包括:

  • 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高海拔與低氧環境對未具備適應能力的早期人類構成極大挑戰。

  • 熱帶雨林與季風林帶:如印度東部、緬甸與泰國地區,密集植被與高濕度環境不利於長期定居與遷徙。

  • 海洋屏障:即使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爪哇島與亞洲大陸之間仍存在海峽,需具備航海或漂流能力才能跨越。

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GenomeAsia100K聯盟的研究,冰河時期的海平面雖下降約135米,但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如14,000年前的MWP1A事件)導致東南亞沿海地形劇烈變化,人口分佈出現隔離現象,並非持續遷徙的理想條件。此外,研究指出,早期人類在此區域的遷徙多為局部移動,而非跨洲長距離遷徙。

至於爪哇人,其智力與工具使用能力遠低於現代人類,若真由非洲遷徙而來,如何克服上述地理障礙,成功定居印尼,仍是一大疑問。更令人困惑的是,沿途地區如印度、緬甸、泰國等地,至今未發現明確的文化痕跡或中間型態化石,形成所謂的「遷徙空白地帶」,此現象在統計模型中極不合理。

綜合地理、氣候與人口基因研究,筆者認為「非洲至印尼」的遷徙路線在冰河時期並不具備可行性。若無足夠的文化痕跡與技術支持,早期人類不太可能完成如此艱難的跨地形遷徙,這對「源出非洲」理論構成實質挑戰。

三、文明發展的時間斷層

人類文明迄今約五千年,但爪哇人距今已逾百萬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未見其有文字、建築或社會制度等文明進展。若其真為現代人類的祖先,為何文明要延遲如此之久才爆發?此「時間斷層」令人懷疑其是否為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或僅為演化失敗的分支。

根據人類演化與文明發展的統計模型,從具備基本工具使用能力到出現農業與社會組織,平均所需時間約為數萬至十萬年。以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為例,其在約40萬年前已展現出複雜的狩獵行為與墓葬儀式,顯示智力與社會性已達一定水平。而現代人類在約十萬年前出現後,僅用數千年便建立起語言、宗教、城市與文字系統,顯示文明發展雖非線性,但具備可預測的加速性。

根據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的演化模型研究,若一個物種在具備基本認知與社會能力後,仍在百萬年內未出現文明痕跡,則該物種極可能未具備足夠的演化潛力或已遭演化淘汰。這與爪哇人長達百萬年的「文化沉默」形成強烈對比,違背了目前主流的演化速率模型。

此外,根據《Nature Genetics》2025年發表的研究,早期人類族群在分化後約一百萬年間仍持續演化,並在約三十萬年前開始出現基因重組與腦部功能提升的跡象。若爪哇人真為現代人類的祖先,則其應在此期間展現出相應的演化痕跡,然而考古與基因證據皆未能支持此假設。

因此,從文明發展速率與演化模型的角度來看,爪哇人百萬年未有明顯進展的現象,已突破現有學術模型的容許範圍,構成對「源出非洲」理論的重大挑戰。文明的誕生雖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如此長時間的停滯,難以用「自然演化」合理解釋。

四、隨機演化不應集中於單一地點

 從演化理論的角度來看,物種的演化往往是隨機且多點發生的現象。以恐龍時代為例,恐龍在演化初期即迅速擴散至全球各地,並無明確的「起源中心」。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地球科學系的Philip D. Mannion等人於《Biology Letters》期刊發表的研究,恐龍自約2.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出現後,迅速在各大洲擴散,形成全球性的輻射演化現象。研究指出,恐龍的物種多樣性與地理分佈呈現高度的空間與時間異質性,顯示其演化並非集中於某一地區,而是多地同時發展。

這種「多點演化」的模式亦可見於人類的演化理論。支持多區演化(Multiregional Evolution Hypothesis)的學者指出,早期人類如直立人(Homo erectus)在百萬年前已遍佈非洲、歐亞大陸,並在各地逐漸演化成現代人類。根據一篇探討多區演化的綜合研究,部分化石如中國的大理人(Dali Man)與印尼的爪哇人被視為現代人類與古人類之間的中間型態,支持區域性演化與基因延續的可能性。

若人類演化亦屬隨機事件,則不應假設所有人類皆源自單一地區。演化的多樣性與地理分佈的廣泛性,反而支持多地起源的可能性。正如恐龍在全球多地同時演化與擴散,人類的演化也可能是多區域、漸進式的過程,而非單一中心的輻射擴張。

結語:理論尚待驗證,質疑乃科學之本

「我們都是非洲人」的理論雖有基因學與考古學支持,但在邏輯推演、地理分佈與文明演化等方面仍存在諸多漏洞。筆者認為,此理論更像是一種「學術共識」,而非「絕對真理」。它提供了一個宏觀框架,卻未能解釋所有細節與矛盾。

科學應鼓勵質疑與挑戰,尤其是關於人類起源這類根本性問題。面對主流理論與權威觀點,我們更應培養並運用批判性思維,而非盲目相信科學權威。「我們都是非洲人」或許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但在證據面前,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審慎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