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穩定幣能否被大眾接受?關鍵在於信任與設計

當今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穩定幣(Stablecoin)成為加密貨幣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創新之一。它被視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世界的橋樑,既具備數位貨幣的靈活性,又試圖保留法定貨幣的穩定性。然而,穩定幣是否能真正被大眾廣泛採用,並非單純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到信任、監管、使用習慣與貨幣本質的深層考量。

穩定幣的基本概念是:它是一種在區塊鏈上流通的加密貨幣,其價值通常與某種法定貨幣(如美元、歐元、港幣)掛鉤,目的是消除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劇烈波動。穩定幣的發行者會以等值的法幣或資產作為儲備,確保每一枚穩定幣都有實質支持。例如,USDCUSDT等主流穩定幣,聲稱每一枚代幣都由美元或短期美國國債作為儲備支持。

然而,穩定幣的「穩定」並不代表它完全中立或無風險。在現實操作中,多數穩定幣仍由中心化機構發行與管理,這意味著發行者擁有凍結、回收甚至黑名單某些錢包地址的能力。這種控制權雖然有助於打擊非法活動,但也引發了使用者對於資產安全與隱私的憂慮。試想:若某人不知情地持有一枚曾經流經犯罪地址的穩定幣,是否可能遭到錢包凍結或法律調查?這種情境令人不安,也直接挑戰了貨幣的「可替代性」(fungibility)原則。

貨幣的可替代性是指每一單位貨幣在價值與使用上應該完全相同,不因其歷史或來源而有所差異。港幣的一元硬幣,不論曾經由誰持有、在哪裡流通,都可以用來買漢堡、搭地鐵,無需證明其「合法來源」。但在區塊鏈世界,每一筆交易都永久記錄在公開帳本上,這使得穩定幣的每一枚代幣都具備可追溯的「血統」。若發行者或監管機構開始根據代幣的歷史來判定其合法性,那麼穩定幣就不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變成一種需經審查的資產。

筆者曾與朋友討論此議題,朋友指出:「我不需要知道我錢包裡的穩定幣來自哪裡,它就是我的餘額。」這句話道出一般使用者的真實心聲。人們使用貨幣,是為了交易、儲值與生活便利,而不是為了承擔前手的法律風險。若穩定幣的使用需要不斷證明其「清白」,那麼它的普及性與實用性將大打折扣。

此外,穩定幣的中心化控制也讓許多潛在使用者卻步。在香港,像PayMe、八達通、FPS等數位支付系統已非常成熟,支援港幣、美元、人民幣等多種貨幣,並具備即時結算與高度便利性。筆者的Citibank錢包甚至可同時持有十三種貨幣,無需擔心凍結或審查。在這樣的環境下,穩定幣若仍需面對高門檻的合規要求與潛在的資產風險,自然難以吸引一般市民使用。

那麼,穩定幣是否注定無法普及?未必。若發行者採取更開放的模式,例如:發行後不干預代幣流通,只在兌回法幣時進行合規審查,並以安全資產(如美國國債)作為儲備,穩定幣便能更像「數位現金」,既保留使用者的自由,又維持金融秩序。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使用風險,也提升信任度,讓穩定幣真正成為日常交易的工具。

總結而言,穩定幣是否能被大眾接受,取決於其設計是否尊重貨幣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可替代性與使用者的資產自主權。若穩定幣只是另一種受控的金融產品,那麼它無法取代現有的數位支付工具;但若它能真正成為自由、安全、穩定的數位貨幣,那麼它的潛力將無可限量。這一切,關鍵在於發行者是否願意放下控制,換來信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